2018年8月,浙江樂清一名20歲少女乘坐滴滴順風車時,在途中被駕駛員搶劫后殺害并拋尸。而僅僅在3個月前,相似的一幕已經上演過:鄭州航空港一名21歲的空姐凌晨在搭乘滴滴順風車前往市區(qū)途中遭司機殺害。針對新發(fā)生的兇案,滴滴公司的應對幾乎如出一轍:宣布承認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向遇害乘客家人以及公眾道歉,進行自查整改,加強合規(guī)化運營,并在全國下線順風車業(yè)務。
前有鄭州空姐案,近有樂清少女案,作為一種共享出行方式,順風車安全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。除關注滴滴平臺是否擔責、擔何種責任外,也引發(fā)了大家對如何做好共享出行中安全保障的理性思考。目前看來,共享出行要做到既便捷又安全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不同于專車和快車這種類似出租車的網約車平臺,順風車這種“順路拼車”的方式,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出行模式。它不以盈利為目的,可以分攤出行成本,最大程度優(yōu)化交通資源配置,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、減少環(huán)境污染都具有積極意義,但同時順風車的互助模式導致其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,很多人利用平臺聊天、交朋友等,在增加便利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風險。
安全與需求的權衡
樂清事件的第一個焦點是司機鐘某的犯罪行為已經有預兆,前一天可以說是犯罪未遂,并已經被乘客投訴到滴滴平臺,但遺憾的是滴滴平臺并未及時處理,仍允許其繼續(xù)接單,釀成了隨后的惡性事件。對此,滴滴在聲明中也明確承認,自身在投訴處理上未做到及時有效,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客觀來說,滴滴作為一個信息中介服務提供商,每天要面對海量的用戶投訴行為,滴滴的優(yōu)勢在線上能力,對線下發(fā)生的糾紛,經常陷入雙方各執(zhí)一詞的困局,而車內又沒有錄音、視頻等可以供線上審核的證據,因此確實難以對相關投訴的真實性作出準確且及時的判斷。

在此情況下,平臺企業(yè)如何處理投訴糾紛實際體現的是企業(yè)價值觀的問題。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安全與需求的權衡。一種選擇是在乘客無法提供確切證據的情況下,平臺不對司機采取措施,優(yōu)先保證運力、滿足需求;另一種選擇是優(yōu)先保證安全,對這種投訴采取寧可錯殺一千的態(tài)度,先對司機采取禁止接單的措施,要求司機承擔自證清白的責任。顯然前一種是將安全責任交給乘客,需求優(yōu)先的態(tài)度;后一種是將安全責任交給